来源:热心网友 时间:2016-09-05
高中历史是一门文科类的学科,因此需要考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记忆,记忆好知识点之后要多做题进行巩固,这样才能记忆更加深刻,下面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高二历史上册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》自测题,希望大家能够认真阅读。
一、选择题
1、“百家争鸣”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有( )
①社会大变革使思想非常活跃②各国国君为富国强兵纷纷养士③学在官府的局面改变,贵族对教育的垄断打破④生产力发展,井田制崩溃
a、①②③ b、②③④ c、①②④ d、①②③④
2、春秋战国时期,学术空气空前活跃,形成了百家争鸣局面。下面哪一方面是这种局面形成的客观条件( )
a.诸侯割据局面的影响 b.封建制度已经确立 c.各国国君重视人才 d.教育日益普及
3、西方学者认为,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“轴心时代”,人类首次觉醒,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发展方向。在当时的中国,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( )
a.诸子并立、百家争鸣 b.以法为教、以吏为师
c.罢黜百家、独尊儒术 d.崇儒尚佛、兼收并蓄
4、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与下列诸因素有关系的是( )
①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②私学的兴盛 ③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 ④社会的剧烈变革
a.①② b.③④ c.②③④ d. ①②③④
5、“朝秦暮楚”是战国时期人才流动频繁的真实写照,与这一时期有才能的人得以重用有关的背景因素不包括( )
a.政局动荡不安,战争频繁 b.平等思想已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
c.奴隶制瓦解,封建制形成 d.重视人才成为统治者的普遍政治倾向
6、下列有关孔子的叙述不正确的是( )
a.孔子整理的“六经”和其著作《论语》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
b. 儒家思想经历代损益逐渐渗透到社会秩序和个人行为规范之中
c. 孔子创办的教育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传统
d. 孔子的思想及其学说对亚洲乃至整个世界都产生了影响
7、“仁”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( )
a.满足新兴地主阶级政治需要 b.抑制统治者的暴政
c.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 d.奠定“非攻”的思想基础
8、诸子百家的思想后来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是( )
a.法家思想 b.儒家思想 c.道家思想 d.墨家思想
9、孔子核心思想是“仁”,这种思想( )
①包含了孔子对百姓的爱护 ②包含了民本思想 ③是孔子所提倡的道德观和伦理观
④在当时受到普遍认可
a.①②④ b. ①③④ c. ①②③ d.②③④
10、孔子作为伟大的教育家,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( )
a.开创私人讲学之风 b.“因材施教”的教学方法
c.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d.“温故知新”的学习方法
11、“孔子象征着什么?一种文化,一种精神,一种观念,还是一种财富?”在中国,如果有人用这样一个问题去问市民,那么,他得到的回答可能会千差万别,因为,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,答案都可能成立。下列表述不属于孔子思想精华内容的是( )
a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 b.以德治民,反对苛政 c.维护周礼,贵贱有序 d.有教无类
12、“齐景公问政于孔子。孔子对曰:‘君君、臣臣、父父、子子。’”这段对话表明孔子在
政治上主张( )
a.“有教无类” b.贵贱有“序” c.“仁者,爱人” d.“克已复礼
13、孔子自称“三十而立”对“立”的理解正确的是( )
a.成为主持祭祀的儒士 b.创办私学成功 c.在鲁国从政,取得巨大成功 d.整修六经
14、孔子的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是( )
a.分封制的崩溃 b. 劳动者地位的提高
c. 教育向民间普及 d. 社会处于转型时期,新旧矛盾尖锐
15、结合史实思考:孔子编订《诗经》时为何不选赵国的诗歌( )
a.赵国偏远,孔子不曾到过 b.赵国和鲁国在当时是敌对的国家
c.孔子游说赵国时,赵王对孔子非礼 d.当时诸侯国中没有赵国
16、“苛政猛于虎”反映了孔子的什么思想( )
a.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 b.人而不仁,如礼何
c.唯仁者能好人,能恶人 d.为政以德
17儒家思想在春秋时期并没有得到重用,其主要原因是( )
a.儒家思想的核心是“仁” b.法家思想影响大
c.儒家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 d.法家主张实行“法治”
18、孔子家的马厩失火,孔子回家,问人是否受伤,而不问马。此事反映了( )
a.有教无类 b.为政以德 c.“仁”的思想 d.“仁政”思想
19、孔子“有教无类”思想的进步性,主要体现在( )
a、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 b、通过教育选拔治国贤良
c、宏扬优秀民族文化 d、协调社会人际关系
20、孔子说:“中人以上,可以语上也。中人以下,不可以语上也。”表明孔子的教学方法是( )
a、启发诱导 b、循序渐进 c、因材施教 d、有教无类
21、子曰:“恭而无礼则劳,慎而无礼则葸(葸xi:畏缩),勇而无礼则乱,直而无礼则绞(尖刻伤人”对这段话不正确的理解是( )
a、要用礼来加以节制,加以中和, 这样才们大言行合度,符合社会规范。
b、与“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言,非礼勿动” 的思想基本一致
c、“不学礼,无以 立”,认为礼是个人修养的落脚点。 d、反映了孔子仁的思想
22、孔子曰:“仁者,爱人,爱有差等。”墨子曰:“兼相爱,交相利。”“爱无差等”。造成这种分歧的根源是( )
a.二人所处的时代不同 b.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
c.学术思想不同 d.谈论的问题不同
23、据说冉雍的父亲是个“贱而恶”的人,但是孔子仍然收冉雍为其弟子,这体现了( )
a.因材施教的原则 b.有教无类的思想 c.没有贵贱之分的思想 d.循循善诱的说教
24、孟子“仁政”思想的实质是( )
a.改变社会制度的途径 b.建立封建统治的基础
c.维护劳动人民利益 d.加强对人民统治的一种手段
25、孟子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,提出( )
a.百姓“足食”、国家“足兵”,取得“民信” b.“为政以德”,“节用而爱人”
c. 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 d.水则载舟,水亦覆舟
26、在对人性本质的基本观点上,孟子和荀子( )
a.观点相同,说法各异 b.观点不同,目的相同
c.观点不同,目标不同 d.互相借鉴,互相补充
27、据说,明太祖朱元璋曾经打算将《孟子》斥为“四书”之列,并将孟子像从孔庙中搬出去(在中国古代,孟子等是配享孔庙的)请判断,孟子的哪一主张最有可能是朱元璋“龙颜大怒”( )
a.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 b.制天命而用之
c.富贵不能淫,贫贱不能移,威武不能屈 d.以法为教,以吏为师
28、战国时期的某一天,一些思想家聚在一起进行辩论,根据下列几段文字,①“兼相爱,交相利” ②“施仁政于民” ③“明主峭其法而严刑”判断出哪些学派的思想家参加了这个聚会( ) ①儒家 ②道家 ③法家 ④墨家
a. ①④ b. ①③④ c.②③④ d. ①②③④”
29、“地方百里而可以王。王如施仁政於民,省刑罚,薄税敛,深耕易耨;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,入以事其父史,出以事其长上,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!”这句话出自( )
a.孔子 b.孟子 c.荀子 d.董仲舒
30 、韩非子在批评某学说时说:“举先王,言仁义者盈廷,而政不免于乱”。他批评的是( )
a.法家学说 b.道家学说 c.儒家学说 d.墨家学说
31、“奉法者强,则国强;奉法者弱,则国弱。”持这一观点的应该是( )
a.墨翟 b.孟轲 c.荀况 d.韩非
32、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也;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也;古有无相生,难易相成。”这是哪一派别的思想( )
a.儒家 b.道家 c.墨家 d.法家
33、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、人生观,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。与儒家、墨家、道家、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( )
a.君子、侠客、隐士、英雄 b.英雄、侠客、隐士、君子
c.君子、侠客、英雄、隐士 d.英雄、隐士、侠客、君子
34、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,各种思想流派纷呈。有学者将它们分别描述为:“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十派”,“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”,“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”,“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”。请按顺序指出它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( )
a.儒、道、墨、法 b.墨、儒、法、道 c.法、儒、道、墨 d.道、法、墨、儒
35、战国时期,诸子百家中下列哪一思想对于打击奴隶主贵族特权具有积极意义( )
a.“兼爱”、“非攻” b.“法不阿贵” c.“民贵君轻” d.“以法为本
36、阅读下列材料:
材料一 子贡问政。子曰:“足食(粮食充足),足兵(军事力量充足),民信之(百姓信任)矣。子贡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三者何先?曰:去兵。子贡曰:必不得已而去,于斯二者何先?曰:去食。自古皆有死,民无信不立(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站不住脚的)。” ——《论语·颜渊》
材料二 孟子曰:“民为贵,社稷次之,君为轻。是故得乎丘民(得到百姓的拥护)而为天子,得乎天子为诸侯,得乎诸侯为大夫。” ——《孟子·尽心章句下》
材料三 “君者舟也,庶人(平民百姓)者水也,水则载舟,水亦覆舟”。——《荀子·王制》
(1)上述三段材料集中反映了先秦时期儒家的哪一重要思想?
(2) 材料一中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一条是什么?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孔子认为要达到这一目的,统治者应该怎么做?
(3) 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的哪一观点?
37、阅读下列材料:
材料一 “克己复礼为仁┄┄非礼勿视,非礼勿听,非礼勿动。”“天下有道,礼乐征伐自天子出。天下无道,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。”
━━《论语》
材料二 “为政以德,譬如星辰,居其所星拱之┄┄予为政焉用杀?子欲善而民善也。” ━━《论语》
材料三 “夫严刑者,民之所畏也;重刑者,民之所恶也。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衰,设其所恶以防其奸,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。”━━《韩非子》
材料四 “在中国的王道,看上去虽然好象是和霸道相对立的东西,其实却是兄弟。”
━━鲁迅《关于中国的二、三事》
请回答:
(1)据材料一并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,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? “礼”的实质是什么?
(2)概括材料二、三在目的上的相同点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。
(3)材料四说明了什么?
高二历史上册《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》自测题学大教育网为大家带来过了,希望大家能够重视高二历史的练习,这样才能总结做题经验和技巧,从而取得好的历史成绩。